風箏,我國北方稱“紙鳶”大約始于五代(公元907-960年)。據明郎瑛《詢芻錄》記載,后唐莊宗時,州刺史李鄴在宮中以放紙鳶為戲,在紙鳶頭上系上竹哨,每當風吹鳶起,就發出象“箏”一樣的聲音,“風箏”之名由此而得。
山東濰坊是風箏的發源地,清代時期,濰坊縣城里風箏業鋪就有三家。清同治年間,最著名的風藝人是陳啞巴和王福齋。陳啞巴制作的風箏,骨架輕盈,外形美觀,放到天空高而且穩。王福高是位頗有的民間畫家,門扎人物風等。他制作的名為童子的風,是一古裝兒手“如意”乘著仙鶴從空中降下,非常生動。繼陳、王之后,即胡景珠、張延祿、孫永亮、郭蘭村、郭弟、楊同科、康萬香和楊萬善。
經過長期的發展創新,濰坊風箏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他的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造型美觀,繪畫精細。濰坊風箏形式多樣,大致可分申式、桶式、硬翅、軟劃和板子五種。
串式箏是用幾只風箏串連在一起,形成統體,如“龍頭蜈蚣”、“一百單八將”等。
桶式風箏是立體或圓形風箏,以突出造型為主。有“宮燈”、“鳥籠”、“花屏”等。
硬翅風箏是兩邊對稱,翅膀皆用竹條,制成“弓”字形,易于透風起飛。這類風箏扎工較為簡單,繪畫以人物為主,魚鳥次之。畫家常在這類風箏上表現繪畫技巧。如“孫悟空”、“和合二仙”、“八仙過?!钡?。
軟翅風箏是兩旁的翅下端無竹條,不糊邊放飛時出現扇動形,有真鳥飛翔的感覺。如“老:“蝴蝶”、“孔雀”等
板子風箏屬平面式風等,扎工較為簡單,以畫工表現內容的有“許仙游湖”、“昭君出塞”、“八卦”等。除此之外,還有幾種特種風箏,如一手可托兩只風箏的微型風箏,以及作為風箏上的附屬品,裝飾品的風箏碰等。
濰坊風箏上的繪畫一部分是專業畫家畫的,一部分是民間藝人畫的。濰坊工美成派風箏專業畫家的繪畫特點是構圖嚴謹,線條流暢,畫面清晰,色調雅致。民間藝人主要吸收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特點,內容多為吉祥歡樂。構圖飽滿,色彩鮮艷,富有視覺效果。
由于有著以上眾多的優點,濰坊風箏自清代以來一直盛行不衰,近年來更受到國內外風箏愛好者的好評。自1958年以來濰坊工美多次參加國內外風箏展和比賽。1962年春節,濰坊工美在北京展覽并在天安門前放飛。1982年4月在天津舉行的全國風箏評比上,濰坊的“仙鶴童子”“荷花屏”“小蜈蚣”風箏均獲得一等獎。同年9月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評比獲優秀創作設計二等獎。自1984年,舉辦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和全國風箏邀請賽,1987年又進行了世界風峯“絕”評選活動。為了參加展覽和評比,濰坊風箏增添了許多新品和。串式風等增加的有“橋相會”、“桃赴會”、百單八將”、“長城”等。蜈蚣風箏小的不足1米,大者長達400多米,大蜈蚣風箏放飛時,需用一根10毫米粗的鋼絲繩作拉線,用汽車作拉力,起飛后效果十分壯觀。最突出的是一條線牽引三只蜈蚣風箏,飛起后在空中呈三角形,十分壯觀。板子風箏增加的有“荷花屏”、“鴛鴦戲蓮”、“麻姑獻壽”、“女媧補天、“龍鳳呈樣”等。硬翅風箏增加的有“雙鳳凰”、“豬八戒背媳婦”、“除三害”、“蓮花童子”等。桶式風等增加的有“井臺會”、“鯉魚跳龍門”及各式花屏。是我國支代人民賀動的產物,它同其它門類藝一樣,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既是一種富有民族色的工藝品,面放風又是有益身心健康的外樂動在放風個活動過程既可得到藝術上的受,又可滿神上的治隨著人民文化生適和植神生適的豐富彩、放風箏活動一定也會日益增添異彩。